說明西元1990年外來害蟲銀葉粉蝨為何會嚴重發生,並立足於臺灣,目前有效防治方法為何?

銀葉粉蝨(Bemisia argentifolii

半翅目(Hemiptera)粉蝨科(Aleyrodidae)的刺吸式昆蟲。

1.體型小容易躲藏:體長約1.0公釐,具2對白色翅膀,習慣聚集棲息於寄主植物的葉背。

2.寄主植物非常廣泛,多達500種以上,除了十字花科、茄科、豆科與葫蘆科等主要蔬果作物外,同時亦能生存於花卉作物如聖誕紅、菊花與洋桔梗等,甚至常見的雜草如龍葵、昭和草與大花咸豐草等也能看到其蹤跡,因此銀葉粉蝨能夠在不同雜草與作物間遷移繁衍。

3.台灣氣候適合繁殖:當氣候進入乾燥的季節,更是適合銀葉粉蝨繁衍及活動,而長期降雨與低溫則不利銀葉粉蝨的生長。

銀葉粉蝨之防治技術

銀葉粉蝨屬於小型害蟲,其發生初期不易發現,而當發現作物受到危害時,通常銀葉粉蝨的族群密度已經非常高,因此銀葉粉蝨的防治工作應依不同作物生長期整合多種技術來進行。

一、種植前的田間衛生

種植前的田區整理是降低銀葉粉蝨蟲源的基礎工作,尤其是清除田區周圍的雜草。因為銀葉粉蝨能夠棲息在雜草間,若能在種植前降低銀葉粉蝨的族群數量,便能避免於幼苗期即受到其危害。

二、保持田間環境通風

銀葉粉蝨屬於體型細小的昆蟲,雨水與風對其生存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植株間應避免葉片過於茂密,成為銀葉粉蝨最佳藏匿處,而藉由清除老葉保持田區通風,也是防治銀葉粉蝨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時除可降低銀葉粉蝨的族群密度外,亦能方便防治藥劑的施用。

三、非農藥防治

除了上述兩種方式降低銀葉粉蝨族群密度外,藉由銀葉粉蝨的趨性與天敵,亦可降低銀葉粉蝨的密度。銀葉粉蝨對黃色有趨性,因此於田間懸掛黃色黏板可誘殺銀葉粉蝨成蟲。另適時釋放銀葉粉蝨的天敵亦能達到壓制其族群密度的效果,包括:捕食性天敵有草蛉、小黑粉蝨瓢蟲、椿象與卵形捕植蟎等,寄生性天敵有東方蚜小蜂與淺黃恩蚜小蜂,而微生物天敵有蠟蚧輪枝菌與白殭菌等。

四、氮肥不宜施用過量。

五、物理防治:設置黃色或綠色之黏板或水盤誘殺成蟲,以降低族群,亦可作為群監測,供藥劑防治之參考。

六、藥劑防治:宜選擇不同藥劑輪流使用,以免抗藥性之產生。施藥時應噴及葉背害蟲棲息處。因寄主廣泛,其他寄主及雜草應共同防治。

 

[考試]103地特_四等_農技_植保@1  

[考試]103地特_四等_農技_植保@2 

[考試]103地特_四等_農技_植保@4 

[考試]103地特_四等_農技_植保@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簡單生活 的頭像
    簡單生活

    簡單生活

    簡單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