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新聞生活 (30)
- Oct 11 Tue 2016 20:31
札哈哈蒂Zaha Hadid
- Aug 04 Thu 2016 22:12
太包容的老婆容易養出太懶惰的丈夫
- May 24 Tue 2016 18:50
貧富差距擴…富到不行 有人年收利息6000萬
貧富差距擴…富到不行 有人年收利息6000萬
2016-05-23 05:14 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根據主計總處數據,看不出台灣貧富差距惡化,但對第一線金融從業人員來說,台灣貧富差距明顯擴大。有名銀行理專說,儘管利率越來越低,但她有名客戶的利息所得年年成長,今年已快接近六千萬元,光是利息所得,「就是幾十個人的年所得」。
還有名私人財富管理顧問公司負責人透露,他認識一個有錢家族,一家三代都沒有工作,但全家族靠土地和房租收入就吃穿無虞。
- Mar 11 Fri 2016 20:25
NHK紀錄片《被曝の森》
NHK紀錄片《被曝の森》
- Feb 06 Sat 2016 08:54
南台灣6.4地震2命危 災情彙整即時更新
- Feb 03 Wed 2016 15:55
茲卡病毒感染症
- Jan 29 Fri 2016 09:02
蜜熊Kinkajou
- Jan 26 Tue 2016 10:11
吉卜力動畫展 龍貓、神隱少女…6月登台
從龍貓、魔女宅急便、神隱少女,到霍爾的移動城堡、崖上的波妞,這些由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所導的動畫電影,部部是經典,很多台灣民眾都不陌生。由聯合報系主辦的「吉卜力的動畫世界」特展,今夏六月十八日到九月十八日將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展出,民眾將有機會「走進」這些經典動畫場景。
- Jan 26 Tue 2016 10:10
聯合/寒潮賞雪,不能忽略雪災可怕
2016-01-26 00: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十年來最強一波寒潮,北半球亞洲、美洲均遭超強冰風暴,造成生活秩序及經濟活動大亂。台灣的氣氛迥異於其他重災區,許多民眾欣喜於亞熱帶難得的降雪,流露歡樂景象,也反映出人們對極端氣候缺乏警覺。這次,除了農漁業災損不小,有些人因嚴寒發病致死,包括救援機制遲緩,其實都不能輕忽。
- Jan 17 Sun 2016 10:30
Taiwan Nationalist concedes defeat, congratulates Tsai Ing-wen as President
Taiwan Nationalist concedes defeat, congratulates Tsai Ing-wen as President
By Katie Hunt and Kristie Lu Stout, CNN
- Dec 25 Fri 2015 10:31
秒買秒退之餘 你不能不知道的乳業大問題
- Dec 07 Mon 2015 13:44
推動台灣蘭花60億產業 育種專家蔡奇助博士驟逝
推動台灣蘭花60億產業 育種專家蔡奇助博士驟逝
by 上下游記者 潘子祁 on 2015 年 11 月 13 日 in 人物與歷史
台灣蘭花一年外銷近60億台幣,其中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蔡奇助掌握的「胚拯救」技術獨步全球,能讓親緣關係較遠、不同屬蘭花雜交的後代還能生長,藉此培育出狐狸尾蝶蘭、萬代蝶蘭等40種人工雜交屬、130種蘭花。
- Nov 25 Wed 2015 11:04
聯合/溢出的聲音:從建中和司改會事件談起
聯合/溢出的聲音:從建中和司改會事件談起
2015-11-25 02:0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最近有兩起道歉事件值得討論。其一是建中刊物《東海東》指責該校校長在和學生溝通校服問題時,說出「一人一票並不公平」等歧視遊民及低學歷之言語;後經發現校長的說法和語序遭學生斷章取義,學生在臉書上向校長致歉。另一件則是司改會為監督司法官而設的網站,卻誤植並洩漏了許多人的個資,引起法官和檢察官不滿,司改會為此道歉並同意修改。
這兩起事件的主體和性質相去甚遠,原本難以相提並論;然而,兩件南轅北轍的事,恰好反射了台灣社會偌大光譜的共同現象,值得作一對照。小至高中生的校刊言論,大至司法改革的嚴肅議題,無論是《東海東》或「司改會」應該都以監督者自居,也表現得正義凜然;然而,他們最後卻把自己變成了「審判者」,甚至刻意利用偏頗的資訊來醜化對方。如此一來,他們恐怕也背叛了自己的初衷。
- Nov 15 Sun 2015 10:39
Paris attacks: Suicide bomber identified; ISIS claims responsibility for 129 dead
Paris attacks: Suicide bomber identified; ISIS claims responsibility for 129 dead
Paris (CNN)Authorities in France and Belgium took people into custody Saturday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worst violence in France since World War II, a series of terror attacks that killed more than 120 people.
- Aug 14 Fri 2015 07:49
千人違法兼職 銓敘部和稀泥
- Aug 07 Fri 2015 13:22
英工程師 環台憶舊、尋鐵路電氣化戰友
- Aug 01 Sat 2015 09:23
科博館線上蒐藏庫 百萬標本免費看
- Aug 01 Sat 2015 09:22
須臾化永恆--科博館展出昆蟲標本的博物館旅程
須臾化永恆--科博館展出昆蟲標本的博物館旅程(7/22-11/22)
標本的蒐藏與保存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科博館為讓大眾瞭解標本在博物館的蒐藏、保存及應用等過程,即日起至11月22日(日)在科博館第三特展室展出「須臾化永恆─昆蟲標本的博物館旅程」特展,除了能看到已故昆蟲採集家林文信先生在臺灣等地採集的甲蟲標本,每週三、六、日的上午9:30以及下午2:30還有標本製作演示,讓您一次看懂標本製作!
展區分為四個單元:「採擷自然史文物」、「昆蟲標本的製作與保存」、「博物館的蒐藏經營與管理」、「基於蒐藏的研究與利用」,以標本從野外被採得,進到博物館被加工保存,進而被典藏與利用的過程為展場軸線,以實物搭配造景來闡釋這趟旅程。不但將後場研究工作濃縮到展場展示,更有模擬的昆蟲標本製作室和蒐藏庫房,呈現博物館如何將採擷於自然短暫存在的樣本轉化成永恆知識的過程。展場布置90%為紙裝潢,減少木工施工粉塵與油漆揮發,並具環保性。扶風文化事業的洪新富老師也提供精彩的紙藝作品於展場展示,增添趣味。
科博館館長孫維新表示,「須臾化永恆─昆蟲標本的博物館旅程」特展,展示了昆蟲從野外到博物館成為標本的歷程,同時呈現已故昆蟲採集家林文信先生走過的路。「人的一生就像一篇文章,在乎內容,而不在乎長短。」林文信先生英年早逝,但是留下的昆蟲標本極為豐富,家屬慷慨捐贈給科博館,讓這些標本將須臾的生命化為永恆的展示,令人感佩。也讓林文信先生短短一生蒐集珍藏的昆蟲標本,將透過科博館的典藏讓更多人看見,這份奉獻的精神與情感,將永遠在大家心中!
促成林文信先生家屬捐贈標本給科博館的臺灣博物館副館長林華慶表示,林文信先生的標本整理得十分乾淨漂亮,未來在科博館的典藏之下,期盼能發揮更大的價值;生態攝影家黃仕傑指出,標本的蒐集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其實是傳遞大家環境保護的觀念,透過標本的研究,進一步理解整個自然生態,最終回到大自然的反思。
科博館目前有超過百萬件人類學、生物學、地質學的登錄文物與標本,其中約6成是數量與種類眾多的昆蟲標本,並以每年約2萬件的數量成長。102年科博館獲得昆蟲採集家林文信先生家屬捐贈約11000件以甲蟲為主的標本,經過一年多的整理、製作與登錄,目前已完成入館程序。本次特展挑選超過700件林文信先生採集的甲蟲標本展示,除了有臺灣天牛三寶之一的黃紋天牛,以及可視為水質指標的田鱉等。科博館在今(22)日的開幕式上也特別頒發感謝狀給林文信先生之兄林青峰先生,林青峰說:「生命不能重新來過,想起跟弟弟還有很多約定,想到還是很難過。」科博館感謝家屬將其生前採得的大批標本捐贈給科博館,讓標本能發揮更大的教育傳承價值。
科博館生物學組助理研究員鄭明倫表示,蒐藏與保存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但並非最終任務,以蒐藏為本,結合研究、教育、展示才使得博物館成為社會中獨一無二的機構。換言之,妥善蒐藏與促進利用,將物件(標本或文物)轉化為知識或資訊(研究、數位典藏),或用於傳遞、傳播知識(展示與科教)才是博物館蒐藏的真諦,目的在將大自然中須臾存在的有形物件、終究會毀壞的有形資產,透過博物館蒐藏─利用的運作機制,加值轉化為長久流傳、無遠弗屆傳播的無形資產。
- Jul 28 Tue 2015 07:55
陸蘭花輸美開大門 衝擊台商
陸蘭花輸美開大門 衝擊台商
2015-07-28 00:50:25 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陳言喬/北京27日電
有「蘭花王國」美譽的台灣將面對新的挑戰,大陸與美國談判十年後,8月1日起大陸出口的蘭花獲准可附「水草(水苔)介質」輸美,我業者已展開自救因應。
「介質」是包在蘭花根部,有保濕、保肥、固定、間隙呼吸的作用,一般多以水草、樹皮保護。在運輸過程中,可增加存活率。
- Jul 26 Sun 2015 13:20
天熱白粒仔多 台南米商盼放寬標準
天熱白粒仔多 台南米商盼放寬標準
2015-07-26 08:22:01 聯合報 記者吳政修/台南報導
「 怎麼蓬萊米白得像糯米?」米穀業者,反映今年一期稻碾米率比往年低,且因為天氣熱,導致白粉質粒(俗稱白粒仔)高達3至4成,要求農糧署放寬白米白粉質粒限制的國家標準。
農糧署南區分署長莊老達表示,收購的公糧已進入倉庫,若分析出白粉質粒確實比往年高,再研商是否放寬國家標準,「必須十分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