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寒潮賞雪,不能忽略雪災可怕

2016-01-26 00: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十年來最強一波寒潮,北半球亞洲、美洲均遭超強冰風暴,造成生活秩序及經濟活動大亂。台灣的氣氛迥異於其他重災區,許多民眾欣喜於亞熱帶難得的降雪,流露歡樂景象,也反映出人們對極端氣候缺乏警覺。這次,除了農漁業災損不小,有些人因嚴寒發病致死,包括救援機制遲緩,其實都不能輕忽。

地球延續上世紀末的增溫走勢,去年更以驚人的增幅被確認為是史上最熱的一年。去年初開始的超強聖嬰現象,讓氣候變化更趨極端,非旱即澇,夏季酷熱頻創紀錄;入冬後,則因酷寒空氣被鎖在極區,以致冬初溫度高於平均值,大家以為是個暖冬。未料,極區緊鎖冷空氣的低壓氣流迅速減弱,北極振盪隨即由正轉負,酷寒冷空氣因此由北往南向中低緯地區灌去,遂演出這波聲勢驚人的寒潮。

之所以達到「霸王級」,是因為冷高壓與強風、大量水氣撞在一起。北美降雪破紀錄,是北極區南竄的酷寒空氣與墨西哥灣北上的暖水氣碰撞,冷暖交會,降雪又急又猛。亞洲也一樣,超強冷空氣隨北風往南灌,與提前來到、水氣豐沛的華南雲系碰撞,形成大陸中、東部罕見降下暴雪。而台灣,竟連三、四百公尺的都會郊山都難得白了頭。

極端氣候之可怕,不僅是氣候異常或海平面上升問題而已,更可能導致過去幾十年的氣象統計、月均溫、甚至旱雨季的研判統統失準。大氣環境的強聖嬰現象或許還能作為長期趨勢研判的依據,但有些中、短週期的氣象變化都演成特殊「事件」,氣候不可測性較以往高出許多。

簡言之,氣象觀測科技雖在進步,新型氣象衛星也能掌握短期變化的訊息,但短期偵測並不意味能夠防範。科學界努力的,除了力求預測精準,也只能為大眾搶下有限的應變時間,避免災害擴大。氣象局近年來致力於「小區域天氣預報」,即是為了搶下防災時間。

問題在,災害性氣象要聽誰的?這波寒潮,全台平地氣溫幾乎都是個位數,根據甫修正的《氣象法》規範的「災害性天氣」,只能由氣象局發佈訊息,其他人若擅自發佈需依法處罰。但現狀是,網路、自媒體充斥轉貼自超級電腦、氣象衛星的免費原始資料,甚至再加碼修正後放送,氣象局不僅未加以限制,對錯誤訊息也未糾正。這對想要賞雪的民眾當然方便,但對農漁民、維生系統運營人員,則造成莫大的壓力與可能的誤判。

超級電腦或氣象衛星的偵測,甚至可放大到數平方公里的小範圍,但這些「毛」數據需要經過修正、權重等處理過程,否則會有相當的誤差。例如,這波寒潮大陸零度線南伸到廣東,是否可以類推緯度較北的台灣會降雪?從科學上看,這並不盡然可以類比,因為台灣海峽的龐大水體具有調節作用;再如台灣的山系多為南北縱向,也對北風灌入深度有其影響,須另行設算修正,不是抓到數據就以為可信。

政府的抗凍抗寒救援機制啟動太慢,「路有凍死骨」的事例頻傳,這是缺乏應變思維。新型氣象衛星對於氣象變化的掌握已提前到七天前,大致的變動態勢應可掌握;換言之,抗凍防寒可以及早準備、發動,絕不能任街友在街頭受凍。然而,包括中央、北市都遲至溫度急降才啟動救援,中南部縣市啟動更晚,積極性顯然不足。

除對街友、老弱的救援機制應該及早發動,寒潮與颱風、暴雨、乾旱並列為四大災害性天氣,政府的防禦網更應及於農損、產業災害、基本設施毀損。從網友張貼草莓園被雪覆蓋,小番茄也沒在雪中,至少農友一季的辛勞就此泡湯;其餘如高接梨、枇杷、荔枝的時序錯亂,也是可觀的損失。雖然損失無法避免,但若因應得宜應可以減少,遺憾的是,未見農政主管有應對舉措。

北美初估此次災損金額將超過十億美元,這是傾全力防雪災的數字,還未計入因寒潮影響社會經濟活動的損失。對照台灣民眾爭相上山賞雪,顯然都從休閒娛樂層面出發,未正視這是十年來最嚴峻的寒潮。往後發生氣候的不可測性愈高,各界切勿錯失尋求應變的關鍵時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簡單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