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角的蜻蜓!?——長角蛉

長角的蜻蜓!?——長角蛉

文/詹美鈴‧圖/詹美鈴、何健鎔

 常有人拿一種觸角像蝴蝶,形狀像蜻蜓的大型昆蟲來科博館問我。有的人問:「我捉到一種很奇怪的蟲,那到底是什麼東西?」有的人則說:「我捉到了一隻新種的蜻蜓哦!你快幫我看看。」究竟是什麼怪蟲,讓大家這麼有興趣卻又搞不清楚狀況呢?原來牠的真正名稱是「長角蛉」(圖1)。

 長角蛉又稱為蝶角蛉,因其觸角與蝴蝶非常類似,都是屬於棍棒狀觸角,但牠翅的構造、翅和腹部的比例及足的形狀卻又和蜻蜓非常類似,所以常會讓人產生混淆。事實上蜻蜓和長角蛉是屬於兩個完全不一樣的類別,蜻蜓是屬於蜻蛉目,而長角蛉則是屬於脈翅目昆蟲,與大家較知道的蟻蛉(幼蟲為蟻獅,會在沙地形成漏斗狀之陷阱,以捕食螞蟻)為親戚關係。蜻蛉目的昆蟲有蜻蜓和豆娘,牠們成蟲的觸角通常很短且呈鞭狀,兩對翅為膜質,翅脈網狀,有翅痣,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幼期生活於水中。而脈翅目的昆蟲則有草蛉(幼蟲為蚜獅)、蟻蛉、螳蛉、長角蛉等,牠們的主要特徵為具有兩對大小相等的膜質翅,翅上佈滿翅脈和短橫脈,且頭部方形,屬完全變態昆蟲。脈翅目的幼蟲口器相當特殊,大顎腹方具溝,與小顎砌合成吸管,形成吸收顎,形狀如鉗。

 通常長角蛉會將卵成列的產在枝條上或岩石上,有些種類會夾帶一些卵狀或桿狀的物體圍繞在卵周圍,據說可能具有驅逐螞蟻以保護卵粒的功能。幼蟲為捕食性,大多數幼蟲體側常會有很多的突起構造具有偽裝的功能。平時牠們會將吸收顎張開埋伏在枝葉或岩石上,可以不動達數日之久,等待獵物接近時再將之鉗捕並於痲痺後吸取其體液。幼蟲具有馬氏管8條為協助廢物排泄作用,但其中6條會於幼蟲終齡時特化形成產絲器官,在化蛹時,由幼蟲肛門紡絲口放出絹絲或雜以外物作繭將蛹保護於其中。而至羽化時,會以其強大的大顎咬破繭而外出,行走一段距離後始脫皮羽化為成蟲。成蟲為脈翅目中飛行能力最強的一群,牠們大多數晝伏夜出,在日落後才開始飛行、捕食及交尾,成蟲與蜻蜓成蟲同為肉食性,一樣可以在空中快速飛行以捕食飛行中的昆蟲,但長角蛉通常是在夜晚進行,而蜻蜓則在白天進行。平時長角蛉會在枝條上休息,將頭向下,然後將腹部抬起讓其與身體呈直角,使其看起來像小枝條,而在飛行前,牠必須花數分鐘的時間振翅熱身才有辦法飛起來。台灣目前尚無專家研究此一分類群,但有興趣的民眾可以閱讀史坦吉與王效岳所著之「認識台灣的昆蟲系列18——脈翅目、廣翅目及蛇蛉目」,更進一步瞭解脈翅目的生活習性和分類情形。

 想要一睹長角蛉的廬山真面目嗎?您可以在葉片上或岩石上尋找靜待獵物的幼蟲(圖2、3),或是在夜間到野外利用水銀燈的燈光將成蟲誘引過來,因為大部分的脈翅目昆蟲都有趨光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成蟲只會停留在距離燈光稍遠的地方而非直接停在燈光附近,所以要仔細檢查周圍的區域,或敲擊燈光附近的植物讓停在上面的成蟲受到驚動飛起來,再欣賞牠的英姿。

圖1.長角蛉成蟲標本生態照

圖2.靜待獵物靠近的長角蛉幼蟲

圖3.長角蛉幼蟲捕食獵物情形(實驗室飼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簡單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