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為植物生長上絕對必要的元素,為蛋白質的組成成分.作物生長於有效性氮充足的土壤上,則枝葉繁茂,生長迅速,植株色澤深綠,呈健康狀態;缺乏則枝葉稀疏,色澤黃綠,產量減低,品質變劣.例如禾本科植物缺氮,葉初呈黃綠色,繼則老葉乾枯,底葉脫落;蕃茄葉脈呈紫或紅色之花青素.如果氮素過多,植物易感染病害;若干植物因之倒伏,成熟延遲,減少結實量,品質不良.

磷為構成細胞核的成分,有利於細胞分裂.土壤中的有效性磷如果充足時,可以加速植物生長,促進提早結果或成熟.種子中含磷量特多;同時,對於根的形成,甚為需要.故對於以採收果實,種子及根葉類為目的的之作物,對磷的需要尤甚.植物缺磷時,生長受阻礙,葉色暗綠,且常呈現紫色或紅色的花青素,並拌隨著植物的葉,葉柄,果實等,形成死的組織,而終至落葉.此現象常發生於玉黍,蕃茄等作物.但植物缺磷,不若缺氮容易識別.

鉀在生理上的活動上,係在控制新陳代謝,作為觸媒用.植物對鉀的含量充分時,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進植株對病害的抵抗性,保持氮素的平衡,使氮不致於過量.故施用鉀肥,可使榖實類作物子粒充實,藁稈堅韌,增加對倒伏的抵抗性.對於澱粉類或糖料類作物的生產,尤具優良效果.故植物缺鉀時,則妨礙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作用;馬鈴薯則澱粉含量少,植株軟弱,易被風吸倒;一般作物則黃化,葉緣及葉尖形成斑點或死去,莖弱.

鈣為細胞壁中膠層的主要成分.植物對於鈣的需要,依種類而不同,豆類植物需要較多.鈣能助長植物根群的發育,調整作物對其他養料的吸收,能中和植物體內產生的毒素,致使植物生長旺盛,枝葉繁茂,產量增加.植物缺鈣,一般為莖及根尖端的生長部組織被破壞,幼葉畸形,並且,使作物對鎂的吸收增加,而生病徵.

鎂為葉綠素組成的成分,能保持植物葉色的青蔥.故植物缺鎂時,葉部黃化,初由植物基部而傳至頂部,因之,葉部分死亡或全葉死亡.

植物中鎂過量時,則發生毒害作用,但如有適量的鈣存在時,則毒害作用可予抵消.

硫是構成蛋白質的成分.作物對硫的需要量,依種類而不同,豆科植物,洋蔥等對硫的需要量較多.因硫能促進豆科植物根瘤的產生,而洋蔥具有特殊刺激性氣味者,即為含有硫的揮發性化合物之故.因硫能間接影響葉綠素的形成,故能使植物色澤青蔥,生長旺盛,及促進根群發育.通常植物都不致缺硫,缺硫則初期為幼芽黃化,繼則老葉暗綠.

鐵雖不是構成葉綠素的必要成分,但卻為葉綠素合成時的觸媒劑.故缺鐵則不能合成葉綠素,因而幼葉色呈淡白,脈色暗綠,但葉不隨即死掉.同時,老葉,仍能保持正常綠色,因鐵在植物體內不易移動故也.通常土壤中的鐵,多不呈溶解狀態,而尤以在鹼性土壤中為然,故不易為植物所利用.

植物缺鐵時,通常可作葉面噴施,其效果較施之於土壤者有效.其他微量元素如錳,硼,銅等,如植物有缺乏,亦宜採葉面噴施.

硼為控制植物原生質膠體的成分,促進植物體內碳水化合物的轉移作用,一般植物需要量甚微.在土壤中,硼可成為可給態,但在鹼性土壤,硼的有效性減低,甚者施用磷酸氫鈣時,也將減低植物對硼的吸收.缺硼時植物莖及根的生長部死亡,植物生長及新葉的形成均停止,肉質器官如甜菜根部及蘋果的內部組織,變成褐色而腐壞;但硼量稍多時,也發生毒害作用.

錳為參與葉綠素形成及呼吸作用的觸媒劑.在植物的生長部及葉含量較多.缺錳時,植物葉部黃化.如甘蔗的萎枯病,即為缺錳所致.缺錳現象通常發生於通氣良好的鹼性土壤,通氣不良的酸性土壤,錳的有效性較高,而有效性與磷的含量有關,施用磷酸氫鈣時,可增加植物對錳的吸收.錳過量時有毒害.

銅對新陳代謝作用中之養化與還原,具有作用.柑橘類對缺銅最為敏感,例如因缺銅而引起的蒂腐病即是;馬鈴薯對缺銅最不敏感.土壤中銅的含量極少,而其有效性又少,其中以砂土為最.施用磷酸氫鈣時,可減低植物對銅的吸收.又銅過量時,有毒害.

鋅為參與多種酵素的觸媒作用,極微量鋅的存在,即可使植物的新陳代謝作用正常.蘋果,橘子等缺鋅時,葉片小,果實畸形,種子不易成熟,根生長不正常;嚴重時植株矮小.土壤中鋅的含量,未能知道,但一般都認為含量很低,而鹼性土壤中鋅的有效性又更小.柑橘在pH值為6以上的土壤,即感鋅的缺乏.土壤施用磷酸氫鈣,也減低鋅的有效性,但濃度稍高,即具毒害.

鉬在植物新陳代謝作用上,能促進氮的有效利用.土壤中的有效鉬量甚少,鹼性土壤則較高.一般植物吸收鉬量極少,通常僅有草原植物缺乏.甘藍,花椰菜如果缺乏鉬,則葉向內捲,葉片生斑點.濃度稍高,具有高度毒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簡單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