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插秧至成活期:宜保持3-5公分左右水深,以利秧苗成活
2.成活至分蘗期:此期易發生雜草,若使用殺草劑,水深不可淹及葉身,以免引起藥害,機插須保持3公分水深,手插秧則較高3-5公分水深
3.分蘗始期至有效分蘗終期:由於水稻在此期間需吸收土壤中養分,以促進分蘗,故此期維持水深3公分,不可超過5公分,否則易造成稻株軟弱遭病蟲為害影響分蘗及生育.此外,第一期作若遇到低溫(15度C以下)須行10公分深灌,等寒流過後,再恢復淺灌;第二期作宜避免水溫超過30度C,可行地下水或圳水放流灌溉,如無法放流灌溉可於上午9-10時排水,下午4-5時復灌淺水,以免白天水溫過高
4.有效分蘗終期至幼穗形成始期:此期在水稻生育中為最不需要灌溉的時期之一.此時應排水,不但能供給土壤空氣,且促進根部伸長及維持活性,最好實施間歇灌溉及曬田,在有效分蘗終期開始實施曬田,至田面已稍呈龜裂紋,以腳踝踩,不再深陷留淺跡之程度,至幼穗形成始期前,均輪流之,每次灌溉水深在5公分左右
5.幼穗形成始期至終期:此時期光合作用最強盛,根部發育快速,需水量及養分吸收率最高,因此應行5-10公分的深水灌溉,若施用穗肥時應排水至1公分水深,3天後再行深灌
6.孕穗期之灌排水:此期應排水,以促進根系發育,抑制節間徒長,以防止倒伏,但亦不可使土壤過乾,應酌行濕潤灌溉,以免影響穎花退化,而引起減產
7.抽穗開花期之灌溉:此期為稻葉面積在全生育期中最大,須有充足水分,碳水化合物始可轉移至稻榖,使榖粒飽滿,故在生理上,自抽穗開始須維持5-10公分的水深至齊穗期為止
8.乳熟期至糊熟期之灌排水:自齊穗期後灌溉水應逐漸減少至2-3公分,入糊熟期後則採用輪灌方法.遇雨季應注意排水
9.黃熟期至完熟期之排水:可停止輪灌,至全部稻穗呈金黃色